大家都知道,地球变暖、酸雨、沙尘暴、水污染危害人体及生态安全,但很多人却不清楚,肉眼看不到的污染更可怕: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堵住毛孔,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人体内脏器官。“重视‘环境激素’对人类及生态的危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傅家谟委员大声疾呼。
人们对“激素”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然而,对“环境激素”可能还不很了解。
傅家谟解释说,有些人以为天蓝就是空气质量好,其实,这是误解。天蓝只说明肉眼可见的悬浮颗粒中粗颗粒少,能见度高。人类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一些化学物质,以细颗粒的形式混入食物和空气中,进入人体或野生动物呼吸道和消化道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干扰其内分泌和生殖功能,影响后代的生存和繁衍。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
傅家谟认为,“环境激素”问题同地球变暖、酸雨、水污染一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大问题。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历史中,又一次面临着与自己创造的“恶魔”的挑战:长期生长在受污染水域中的大部分雄性鱼会变成两性鱼或雌性鱼;鸟类吃了含有杀虫剂的食物产卵减少,蛋壳变薄,难于孵出小鸟,使一些珍稀鸟类濒临灭绝。部分城市的调查显示,女孩月经初潮已从20年前的平均14岁左右提前为现在的10岁左右,育龄男性的平均精子数量已从上世纪40年代的6000万个降为目前的2000万个,肿瘤患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城市更为明显。
为减轻“环境激素”对人类及生态造成的危害,傅家谟委员建议,应对生态风险区评价、治理与修复技术、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作一次研究;对大气污染采取技术创新与制定政策法规的手段来加以控制,研究新型发动机与燃油技术,走绿色交通与清洁能源之路。推广分质供水,以提供更加优质的饮用水;同时应尽快立法,严厉打击滥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的生产单位,以保证群众可以放心地吃肉、吃菜、吃水果、喝水等。(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本报记者周玉芬)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