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信用”可以说是代表委员口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大会还特意请5位委员就市场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象是要为这一话题增添一个鲜活的事例,又一个不讲信用的事例出现了,事件的主角是大学生。
据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个人消费部主任透露,从工行获得助学贷款的119名大学生,到了还钱的日子却连人影都找不着,致使工行损失数百万元。这数字占了该还钱人数10%。
其实,大学生借钱不还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北京。有媒体报道,广东各高校在5-10年内的贷款平均归还率也不到80%。有学校最近对去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近两成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大学生,在人们的眼里,理应被算做高素质的人。而这高素质不仅包含着知识也应包含着品德。如果说不守信用在大学生中只是一种个别现象,那人们也许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可如果从南到北,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都把借钱不还作为一种天经地意的事,那么,我们的教育部门就该检讨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了。
信用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可以说,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对学生从小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精神,这应该是学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打造信用中国,光靠教育还不够,还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的信用机制,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声誉扫地、付出代价。
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不仅有一整套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而且公民个人都拥有一个终身的社会安全号,里面储存着公民的学历、就业、信用记录等多种信息。如果相关机构与公民发生业务联系,可以对此进行查询。一旦公民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对此人的惩罚就不仅仅是银行,而是关系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买房不能抵押,注册不到公司,甚至得不到任职、升迁,总之,生活的阻力将无处不在。在这些国家,许多人把信用看得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因为,信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在我们国家,信用问题虽是这一两年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但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早在几年前就已起步。1996年,人民银行系统就搞了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成企业信息系统,目的是约束企业多头贷款,化解贷款风险。当时在全国334个地级市建立了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2001年,在北京建立了全国数据中心,全国410万户企业的贷款信息,包括借款、还款记录,全部都集中在这个数据库。也就是说,在北京就可以查询全国任何一个企业的借款、还款情况。但是,这个系统的全国联网还不十分通畅,省际之间查询还有难度。有的企业信息不真实,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有的没有及时更新。今年,有关部门将对此进行完善更新。而全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今年也将启动,将用几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全国个人征信系统。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有消息说,人民银行将组织各商业银行收集助学贷款违约学生的名单,会同教育部在全国性刊物或媒体上公布。笔者认为,此举很有必要。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失信不需要付出代价,那么诚信将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章雯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