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中医助阵香港抗“非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3日18:24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香港记者夏文辉 吴小军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香港人对中医疗法存有疑虑,政府也颁布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非典”的严重威胁,以及内地的成功经验,促使港人重新审视中医疗法。经过大范围的讨论和考察,中医疗法终于在香港获得普遍认可。近日,内地中医师受邀抵港协助抗击“非典”。 香港医生内地“取经” “非典”爆发初期,香港医疗机构按照医治传统,基本没有将中医药疗法用于临床救治。在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方面,香港医管局尽管不断加强防护措施,但效果不佳,到4月中旬仍有医护人员大范围感染的情况发生,医管部门因此受到很大压力。同时,广州、深圳等地利用中医抗“非典”的成功经验开始受到香港医学界和媒体的重视。 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香港医学专家要求医疗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内地中医药救治“非典”的方法,并尽快提出可行性用药方案。学者林心如大力推广内地的做法,认为广东中医院的中医治疗可使“非典”患者缩短发烧时间和住院时间(平均发烧时间缩减至7天,住院时间为18天)。他说,既然中医药在防治“非典”方面有如此效用,而香港目前又有8000名符合资格的中医,其中名医和专家不少,有如此人才优势,就应该充分发挥他们抗“非典”的作用。 为了了解内地抗“非典”经验,香港的一些社团代表还专程前往深圳和广州“取经”。4月底,民建联副主席谭耀宗、卢志强,立法会议员、抗“非典”小组负责人陈鉴林以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马力一行访问了深圳市卫生局。返港后,访问团将深圳经验广为传播。 与此同时,香港医管局开始采取措施。署理行政总裁高永文表示,医管局会对中医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专家小组会集合所有处方积极讨论利用中医预防“非典”。高永文还透露,其实医管局已经开始借鉴广东省使用中药预防“非典”的经验,向一线医护人员提供中药冲剂预防“非典”感染。进入5月,香港首次在公立西医体系内,引入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以对抗“非典”。高永文5日宣布,医管局将会在一星期内制订中医抗“非典”的研究及应用规范,相信中医方法很快将用于临床。 内地中医助港抗“非典” 5月3日,广东省医学院两名中医学教授林琳和杨志敏受香港医管局邀请,特别“加盟”香港抗“非典”队伍。两位教授抵港后,立即赶往当地的屯门医院参与观察一名处于危急状态的“非典”患者。这名患者的家人提出,非常愿意病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天,两位中医专家参加了香港医管局主持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研讨会,并介绍了内地中医救治“非典”的经验。林琳医生认为,由于非典型肺炎破坏力强,使患者身体虚弱,如果在治疗期间采用清热、化湿、益气和活血的中药,可以加快击退炎症,减轻发热、头痛等中毒症状,缓解恶心呕吐及食欲差等不适。另外,中药也可以减轻类固醇等西药的副作用,减少激素的服用量。 林琳举例广东经验说,只有两宗病例痊愈后发现肺功能受损,部分转氨酶升高,但没有其他明显后遗症。她说,非典型肺炎对患者器官功能往往造成极大破坏,在广东省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康复后不久其肝、心及肾的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可见中药能够减少并发症。不过,内地暂时仍未能利用纯中医方法治疗非典型肺炎。由于“非典”明显损害身体整体功能,所以治疗方法不能单单针对炎症,医学界现阶段可以以中医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法,使患者可以尽早恢复元气。 林琳解释说,从中医角度看,非典型肺炎属于“湿热瘟毒”症,病情将会“由表至内”,“湿热”的病征在不同阶段也各不相同,如将病况分为早期、中期、峰期及后期,利用不同的药方,治疗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她解释,中医治疗在病发早期着重“清舒透化”,所以利用王仁汤等性质温和的中药祛毒,但到了峰期,由于病毒已深入身体内部,便需要处方人参等补药,以加强患者身体抵抗力。所以在病情的不同阶段,药方也不能一概而论。 研讨会上,一名在香港大学修读中医的女西医说,她的妹妹于4月14日感染“非典”后,她请教了港大的教授开了三剂中药,第4天她妹妹开始退烧。在住院期间,她妹妹连续服用中药,结果在4月28日出院。这名女西医说,她相信中西药结合治疗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帮助。 对于两位内地专家来香港协助治疗“非典”,医管局多次表示,这是香港和内地医疗合作的典型事例,令人鼓舞,香港方面对内地的医疗协助表示感谢。知名医学教授梁秉中一直提议邀请内地有经验的中医专家来港,他说内地中医专家来港与本港医生合作抗“非典”是创举,同时是中西医结合的里程碑。 中药规管顺势推出 受到中医药抗“非典”舆论的推动,5月3日,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宣布计划实施中药商发牌制度,凡经营中药材零售、批发、制造或中成药批发等业务的企业,可向管委会辖下中药组申领牌照。管委会主席谢志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牌制度是将中药行业纳入规范化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发牌制度可以确保中药行业的执业水平,保障市民健康。他还透露,在实施中药商领牌制度大约半年后,将在香港推行中成药的注册制度。 此前不久,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还通过一项法案,决定额外拨款3800多万港元,以订立香港的中药标准。香港卫生署副署长林秉恩透露,特区政府正计划为200种香港常用的药材制订中药标准。 对于政府的改革措施,香港中医药行业表示欢迎。中国医药公司董事经理林维表中医师表示,中药的治病效果毋庸置疑,需要做的是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规定,让中医药更好发挥作用。他相信,中西合疗法是大势所趋,待“非典”过去,相信人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目前在香港,抗“非典”中药已经成为紧俏货,许多中药店的店主都表示这些日子来买抗“非典”中药的人多了起来。德利中西药行店主黄先生说,他的生意增幅达六成,卖出的“抗炎保健汤包”总共有几千包,“有些中药供不应求,内地都缺货呀”。 “抗炎汤”也成了新流行。眼下在香港街道上,随处可见饮食店铺张贴着“免费抗炎汤药”的招牌,获得医管局批准的“抗毒补肺汤”更成为抢手中药。不过,由于药品管理规定严格,市面上基本看不到抢购或者抬价的情形。#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