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保定市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16:28 燕赵都市报 | ||||
本报记者赵志国、国风 新闻背景: 保定市传染病医院,自收治我省首例非典患者后“一夜成名”,从4月18日到5月15日的近一个月里,先后有10名非典病人痊愈出院,奋战在一线的122名医护人员却没有一人被S 现场 我嗅到了SARS的味道 尽管穿上了全套的防护装备,但迈过非典病区与外界的红线时,记者心里仍掠过一丝恐惧,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与SARS距离如此之近。 5月13日上午9时,站在保定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楼前,院长李建基指着六楼说:“那就是非典隔离病区,里面住的全是确诊的非典病人。非典病区与普通病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结构很独特,‘双走廊,缓冲区’,这是我们抗非典的法宝之一。” 医务人员进出病房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先在两个更衣室穿好全套防护服,由安全员检查后才能进入病房和走廊之间的缓冲间,在缓冲间门口还有专人为其喷雾消毒。出病房时也要先在缓冲间里把已被污染的外层手套、眼罩、口罩和猴服脱下,走出缓冲间,全身上下还要进行3分钟的消毒。 如此严格的工作流程,能完全阻挡住SARS的传播吗?李院长摇了摇头,“不能,SARS病毒的可怕就在于我们对它还没有完全认识。比如在病房开关门这一瞬间,肯定会有病毒跑到走廊里,有可能会对医护人员造成威胁。” 他们的办法是在走廊的尽头安了一个功率强大的排风扇,昼夜不停地向外抽送空气。此外,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病区里的所有水龙头被换成了感应式开关。 在传染病医院,安全检查员拥有“最高权力”,他们负责对进出病区、病房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进行安全检查,如果不合格,即使是院长他们也不会放行。 每天,一线医护人员在监控室通过中央监护系统,可以随时了解病人的呼吸、脉搏和血压。病区里的中心实验室能随时分析病人的血球分析和血气分析等检验。这些一线的数据和处方,被传送到病区外的两个专家组,他们可向一线人员发出治疗方案,并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会诊,通过双向互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一线 直面SARS的21个日夜 5月10日,在一线战斗了三周的22名医护人员被替换下来,5月13日,记者来到宾馆,对他们做了一次“近距离访问”。 感染科主任王丽英刚开始穿防护服时,她和同事们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比如猴服怎么穿更科学,进去时胶鞋脱在哪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大家自己琢磨出来的。 王丽英说,有一次护士杨亚坤在给一个病人输液时,因为戴着眼罩看不清,便想把眼罩摘下来,王丽英通过监控向她下令“绝对不能摘,如果再扎不上可以换个人试试”。几分钟后,终于成功了。隔着玻璃的护士们为她鼓起了掌。 4月25日,第一位非典患者的死亡使病区医护人员第一次感受到非典的可怕。当时,这位患者发病16天,已过了两周的危险期,但非典仍然夺去了她的生命。 当天中午,大家都情绪低落,吃不下饭。晚上,得知消息的李院长和书记董建军来到了病区。吕雅青至今还记得院长那天开导他们的话,“你们是第一批面对SARS的人,病人抢救不回来不怪你们,因为大家都尽力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了大家。”这以后,随着第一批病人病情的好转,病区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记录 国际专家竖起大拇指 5月8日,保定市传染病医院迎来一次“大考”————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考察,据说这些专家来到保定后,听说传染病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大为惊讶,提出要实地考察,看个究竟。 当天上午,李建基院长和业务副院长陈宇萍被分别单独接受WHO专家的询问。李院长记得最突然的一个问题是问他们如何诊断SARS,此前卫生部关于非典的诊断标准刚刚于5月6日公布,在外国专家看来,一个市级的普通传染病医院,似乎不可能在两天之内就拿到这一消息。在得到确凿的回答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追问他这一信息的来源。李院长老实回答:是从卫生部的网站上得到的,卫生部一公布,他们就从网上得到了这一信息并马上付诸运用。这一来,世卫组织的专家对医院的工作效率刮目相看。 WHO的专家查看了病房和ICU之后,对陪同的陈宇萍院长说,这种“双走廊、缓冲间”的病房布局完全符合世卫组织的要求,目前只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传染病医院具备,没想到在中国的一个普通城市竟然有这么先进的传染病医院。 20多天的时间里没有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在李建基眼里并不认为这是个“奇迹”,“我们不想创造奇迹,因为那代表一种偶然。我们相信科学的严谨,用科学规范的制度来约束每一个人。SARS在几个月前我们还对它一无所知,现在我们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这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信心源泉。” 但在面对非典这种人类尚未完全了解和认识的瘟疫的时候,“我们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李建基坦言,他们正在不断尝试。“比如三线专家制,它集中了许多专家的智慧,对治疗非典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有了新规定,专家必须到一线会诊,这对治疗非典很有帮助。” 现在,又一个难题出来了,气温的日益升高,身穿厚重防护衣的医护人员,在高温之下工作将是对人体生理极限的巨大挑战,“办法会有的,难关终究会渡过去的。”说话时,李建基显得很有把握。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