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已探明非典病毒结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7日09:21 解放日报 | ||||
在科研攻克“非典”的战斗中,非典病毒分离、基因组测序被公认为两大关键战役,第三大战役是探明“非典”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病毒是怎样复制、传播、侵害人体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昨天宣布,上海科学家在第三大战役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为早期诊断、疫苗开发、药物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CI期刊《中国药理学报》已接受该院的有关论文,将在近期刊登。 上海生科院药物所、生化与细胞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为:成功地克隆了“非典”病毒的6个主要蛋白基因,并获取了其中3个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样品。同时,利用超级计算机对这3个重要蛋白质进行了药物虚拟筛选,已挑选出数百种可能对抗“非典”的化合物,供进一步研究。据了解,自4月中旬以来,上海生科院也已在“非典”病毒生物学研究、抗体免疫治疗研究等4方面,紧急启动了15个专题研究项目。 认知更深一层 科研人员发现,凶恶的“非典”病毒长相美丽,外围有一个类似“日冕”的圆环。对“非典”病毒感染起重要作用的是其内部的6种蛋白质:E蛋白、S蛋白、M蛋白、N蛋白、RNA聚合酶和3CL蛋白水解酶。生化与细胞研究所成功地克隆了上述6种蛋白的基因,为生科院科研攻关提供了“物质基础”。随后,药物研究所又通过基因工程,靠细菌“借腹怀胎”,使E、N蛋白和3CL蛋白水解酶能大量生产,从而获得其表达样品,并进行了初步验证。 E、N蛋白和3CL蛋白水解酶在“非典”病毒侵害人体的过程中各司其职:E蛋白在冠状病毒的自我组装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N蛋白含有核转移信号序列,非典病毒可能是通过该核转移信号序列进入人体细胞核中,并与宿主DNA整合,进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3CL蛋白水解酶与“非典”病毒的复制密切相关,是抗“非典”病毒药物筛选的理想靶点。 筛选有的放矢 上述6种蛋白基因的克隆以及3种蛋白表达样品的获取,为抗“非典”药物筛选研究树立了靶标。在上海市科委防治非典科研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药物所与生物信息学中心、上海生物信息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对这3种蛋白质进行了结构分析,建立了三维模型,使它们成为3个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靶标,在超级计算机上让数十万个化合物对3个药物筛选靶标猛烈“攻击”,最后筛选出了数百种药效“火力”较猛的化合物,作深入筛选。 在虚拟筛选的同时,科研人员已将一种关键蛋白的表达样品,用于抗“非典”病毒药物的实际筛选。据悉,科研人员正加班加点,使另2种关键蛋白表达样品也尽早应用于药物筛选。同时M蛋白、RNA聚合酶和S蛋白的表达、功能研究和晶体结构测定也紧锣密鼓,力争早日获得全部“非典”病毒的重要蛋白,找出阻断“非典”病毒感染的途径,为筛选出抗“非典”药物奠定基础。(汪敏华)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