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 “非典”让国人自省恶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05:37 市场报 | ||||
上海两位浦东居民在小区附近的中国工商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里操作自助存取款系统。 □汪金福 黄庭钧 张旭东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几乎每个北京人正常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示范效应正在波及全国:肆虐的非典疫情迫使人们改变着原有的生活秩序、生活习惯、工作方式。 在病魔面前,我们突然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竟如此“劣迹斑斑”: 陋习:变化似在一夜间 非典的肆虐毫无疑问集中了我们的注意力,但众多医学专家开出的“勤洗手、多开窗、常锻炼”等如出一辙的“防非良方”,却简单得让我们几乎不敢相信。然而,“再简单的科学也是科学”。 习惯性的错误常常会演变为习惯性的“文明”。但历史上无数的教训都昭示:人们的一些“习惯”实际是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比如广东等地热衷于食用各种野生动物,美其名曰“山珍海味”,殊不知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极易从动物身上感染上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个人卫生问题现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国人还对“洋人”用纸包住自己的痰,表现出鄙夷和恶心。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一卫生习惯所显出的积极效果:多数日本人在打喷嚏和吐痰时,一定要用纸巾,即使是住院病人,也要用纸巾裹好痰再把纸袋绑好丢掉。有专家指出,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灵丹妙药”,这也是日本尚未出现一例非典病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记者在北京和上海随机采访了数十位出租车司机,结果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从来没有随地便溺过。但现实就是如此,在国内不少大城市日渐繁华的今天,人们随处如厕的行为并不鲜见,宠物随处拉撒的“痕迹”更是屡见不鲜。 种种陋习,折射出我们缺乏的卫生文明。专家指出,卫生文明不仅要求不随地吐痰,还包括打喷嚏应有所遮掩,公共场所应限制吸烟,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等废弃物,不乱倒垃圾、污水、粪便……卫生公德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上,然而越是细微之处,越是显出人们卫生公德的苍白。 “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我们应该幡然警觉。 4月24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年度立法之外的一项特殊立法工作———随地吐痰者最高可被罚款200元。而根据修改前的法规,这项罚款的最高限为50元。 上海此举不孤,北京、广州、深圳,乃至全国很多城市纷纷效法,都对长期以来见怪不怪的随地吐痰行为动起了真格。 效应: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恶贯满盈的非典疫情,却给全民健身运动带来了一个勃兴的契机。在北京等发现疫情的地区,如今出来晨练的市民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以家庭为主的各类体育运动也渐次升温;羽毛球、网球、篮球等日常健身体育器材在一些商场几乎脱销。有关部门多年极力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没想到会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不用扬鞭自奋蹄”。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生活的繁荣,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全力以赴的价值取向常常是金钱财富,反而忽视了健康财富。研究表明,由于加班加点,生活不规律,许多中国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吃喝玩乐被看成是休闲,打牌搓麻被当作锻炼,桑拿按摩被用于解乏。这不禁让人想起专家最近分析非典疫情时的提醒:青壮年易得非典。 如果没有非典,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常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还会不会在漠然的惯性中延续下去? 凯旋:生活习惯能否全新 非典,让我们每个人直面着“健康还是病痛”“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让我们把社会认知的基础转回了人的自身、生命的本质。 因为非典,不少人忽然明白,以往过于强调的“工作忙”“应酬多”“事业重”顿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因为非典,不少人突然发现,曾经苦苦追逐的“名和利”“金钱和地位”“安逸和享乐”是多么微不足道。非典,已经成为我们培育民族健康文明的一大契机。 那么,在战胜非典凯旋之时,经历过这场非典“战争”考验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能否焕然一新,变得更文明、更健康? 病毒是人类最古老的敌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长期的存在下去,高枕无忧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不过,这也正是我们与时俱进的动力和诱因,每一次重大危机的出现也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契机,好的生活方式,会演变为习惯和风俗。 这一次,由于非典的出现,人类又有了一次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的机会。 《市场报》(2003年05月19日第二版)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