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峡出平湖的浪漫憧憬今天终于变成现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1日03:05 北京青年报 | ||
张天蔚 从今天开始,三峡水库正式落闸蓄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按照计划,到6月15日,水库水位将升至计划中的135米高程,三峡水库二期工程目标实现。 三峡工程经过几十年酝酿、争论和决定上马之后历经十年的建设施工,到今天终于有了 对三峡工程的作用,通常都从防洪、发电、航运三个方面阐述。在防洪方面,最简洁的说法是,可以使长江最薄弱的荆江段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发电能力上的形容,则是说三峡的电力可以“点亮半个中国”。航运方面则可以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无论曾经有过多少不同角度的考虑和计算,只要工程一旦上马,所有争论便自然停歇,工程的进度和出现又解决了的问题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今天,水库开始蓄水,到今年8月,发电机组开始发电。工程的诸项目标逐步实现,人们的注意力又将转入对三峡工程作用的实际观察和评估。而防洪、发电、航运等目标,都在可以清晰计算和预计的范围之内。难以预计的,是工程建设中需要搬迁的百万移民的生活、发展和水库建成之后,沿江各地在新环境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具备新的动力和起点。 三峡工程的百万移民,号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举国体制,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百万移民中的大部分已经顺利就地上移或异地搬迁。据报道,移民们在新家园里已经开始新的生活。而三峡工程完工之时,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淹没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被淹的城市、县城、集镇中,绝大部分都就地上移,形成一个个全新的城镇。而这些新城未来的活力,则主要取决于三峡航运条件改善后,以重庆—宜昌构筑的长江上游经济带能否有效地融入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大长江经济带,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进而向三峡沿线各地形成有效辐射。 为了在三峡蓄水前的最后时刻,对即将淹没的土地和文化遗迹进行最后的拜谒,本报于去年年底前组织了十余人的采访组,进行了“触摸峡江文明”的采访报道。从今天开始,这组报道陆续见报。采访过程中,除了地下的历史遗迹和地上的文物古迹之外,我们也关注着工程进展中当地人与社会的变化和躁动。无论是仔细交谈的官员,还是随机问访的群众,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但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期待。大家都相信,三峡工程,会给三峡地区和这里的人们带来机会和发展。 现在水升上来了,未来正在一天天变成现实。 本报评论员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