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应对SARS对就业的挑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6日10:3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非典疫情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公共危机,对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就业产生的冲击,同样不容忽视。 为理清思路,迎接非典的挑战,从5月15日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了专门课题研究小组,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非典疫情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展开了专题研究。 非典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时间可能会延续更长一些。 近期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就业存量,中长期则涉及到就业的增量。 【判断】 课题小组和专家学者的总体判断是:非典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受非典影响大的一些行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较大。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001年产值占GDP的2.8%,但其提供了470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国就业存量的6.5%。 【分析】 北京非典爆发最为严重的日子里,大多数个体及私营餐馆处于停业状态,而国营餐馆则是苦苦挣扎。“五一”放假期间的一天,在王府井一家著名的餐馆里,从中午11时至12时许,只有两桌客人在用餐;在东城区另一家羊肉馆,晚上6时至7时只有一桌客人,服务人员也从平时的几十人减少到了几个人。 企业因为经济活动的下降或停止,直接的反应就是裁减用人。在非典爆发期间,裁减的主要对象是临时工;如果非典影响时间延长,企业裁减的对象可能会波及到正式职工。目前,非典影响的还只是就业的存量,随着以下几种情况的出现,即:一、根治非典的疫苗从研制到生产使用需要较长时日,人们还不得不采取控制人员流动等相对严厉的措施来防止非典的扩散;二、受非典影响停顿的项目和投资,在重新起步时,需要一段过渡时间,其中,对服务业投资的恢复可能费时更长;三、由于非典期间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减少,也会减少对服务的需求,等等,非典不仅影响就业存量,还会波及到就业的增量。 【观点】 蔡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GDP增长率从原定的7%下降到6.5%的情况下,相对于宏观调控指标的800万新增就业数量,由于非典可能导致就业岗位减少127万。在GDP增长率从可能的8%下降为6%的情况下,相对于乐观估计的950万新增就业数量,减少的岗位可能高达520余万。对于一部分农民工来讲,他们即使未能在城镇获得就业岗位,仍然可以从事农业劳动;对于一部分非正规就业者来讲,本来也有一些属于隐性就业,所以,新增就业数量的减少,不会完全反映在年终的就业总量减少中,也不会完全反映在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提高上,而是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以及贫困发生率的上升。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根据几个模型计算,发现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在没有非典的情况下,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在去年的8%的基础上上一个台阶,达到9%到10%。初步估计,非典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0.3到1个百分点,如果冲击再大一些或者情况更复杂一些,其影响或许会达到1.5个百分点。 非典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它对某些行业的打击是十分严重的。从北京的情况看,受非典打击最大的主要是5个行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店业和文化娱乐业。这些行业虽然占GDP比重不大,但都是就业增长的主要行业。 从行业看,服务业目前就业岗位损失较大,对制造业的影响则相对滞后。 从就业群体看,农民工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下岗失业人员,表现为再就业困难、收入减少。 【判断】 课题小组和专家学者认为:我国许多就业岗位产生于人员的流动中。如旅游、运输、餐饮等,都属于流动性行业。此次非典爆发,将使这些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受到影响。 此外,我国有1亿左右农民工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按农业部的估计,目前已经有800万农村劳动力回流,占农村流动就业劳动力总量的8%左右。农民工回流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收入水平的降低。如果城市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回流农民工人数还可能会继续增加,或者滞留在城市成为无业人员,部分失去工作的民工面临生活困难。 【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4月份全国旅游总收入比去年月均水平减少278亿元,下降60%。目前,我国有600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其中临时工是首先被裁减的对象。在商贸业中,一些大型零售业已开始裁减临时工,而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小型零售业有些则直接关闭。 就农民工而言,进城打工的收入已经占到了个人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在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农民进城务工的创收总量相当可观,因此,农民工问题不可忽视。 就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而言,他们再就业的行业集中在服务业,就业的依托主要是小企业,就业的方式以临时工、小时工等灵活方式为主。据推算,全国有1500万下岗失业人员采用灵活方式实现了再就业。而这次服务业、小企业和灵活就业受非典冲击较大,可能使部分已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收入减少,甚至再次失去工作。 【观点】 郑东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从人群来看,受影响最大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很多在小企业工作或从事灵活就业,现在影响较大的也是这个领域。对下岗失业人员来说,有一部分人面临失去工作的问题,更大的是面临再就业难度加大的问题。对于农民工群体,影响规模会比较大。国家统计局认为,目前回乡民工的规模为700万~800万,但实际规模可能更大。回流本身会带来就业的压力,留城者在失去工作后,还面临一个生活来源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说法或正规的途径。在恢复期,回乡农民工还有一个再流回城市的问题,应避免新的民工潮发生。 莫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非典的影响可能在1年以上,而不是短期影响。即便疫情能够在二三个月内控制住,但根本解决还是要靠疫苗。疫苗的研制快则1年,慢则3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疫情会不会反复,会不会出现转移,难以肯定。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各地、各单位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主要是自我封闭,作为服务提供者和顾客面对面接触以及人员聚集的服务业,必然要受到较长时期的冲击。 从较长时间看,制造业也可能受到影响。因为目前商务活动大多停止,已确定项目推迟实行,外资进入的减少以及外贸受到的冲击,将对1年以后制造业的就业造成影响。因此,非典对制造业的影响相对滞后。 非典将对职工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伤筋动骨”。 从整体上看,今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可能在6%~8%左右,低于2002年14.3%的水平。 【判断】 有关课题组提交的报告表明,在非典的冲击过程中,整个社会就业人员收入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在岗职工整体上看,工资的增长还是会大于工资下降部分,今年总体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会在6%~8%左右。考虑到6月份以后非典后续影响会显现出来,今年平均工资增长的幅度会大大低于2002年14.3%的水平。 专家学者的担心是:如果非典疫情能够在第二季度内得以控制,它对我国经济及工资分配的影响就可能是浅层次的、短期的;如果非典疫情跨过第三季度,非典对我国经济运行及工资分配的损伤就会是深层次的、长期的,在近期内对少数行业的冲击将会逐渐传递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从广东、北京等经济中心地区传递到全国各地。 【分析】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交通运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受影响最大,这些行业的职工,今年工资收入会有所下降。根据课题组调查的结果,他们主要损失的是工资中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挂钩浮动部分,下降的工资总额最多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5%。而医药、通信等少数行业职工,今年的工资收入将会增加。 最令人担心的是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别是其中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里的就业岗位是不稳定的,其收入也最容易受到侵害,在企业裁员、减薪时,他们往往首当其冲。 【观点】 陈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非典的负面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因为就业减少进而导致收入减少的,主要是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也就是处于就业边缘化的人群。政府的当务之急,应尽快启动对受非典影响收入显著减少的低收入群体(包括生活困难的民工)的生活援助。 非典对就业岗位的影响,要有所估计,但对收入的影响,更要给以充分估计。非典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餐饮业裁减人员,首先减的是临时工,然后是合同制工人,最后才是正式员工。现在政府对有关行业实行减税的政策,惠及的主要是资本所有者一方,而没有惠及劳动者。政府缓解就业危机,主要应直接补贴劳动者。 田小宝(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减少非典的影响。这些政策应包括两个方面: 短期对策:一是各项应急措施应立即采取,不能延误。二是对暂时没有工作的疫区农民工,要采取特殊政策,比如发3个月的生活补贴。这些事情早做比晚做效果好得多。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增加信息透明,恢复人们信心。 长期对策:针对非典事件中发生的劳动保障制度和管理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一是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二是加大网络系统投入,建立灵敏的信息反应机制。三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强化劳动力安全有序流动。四是将积极就业政策转化为长效性制度。 非典对就业岗位产生严重冲击的同时,一些新的就业机会也同时出现。 要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弥补非典给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判断】 专家们认为,在防治非典的斗争中,新的就业机会将不断出现,如对社区公共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和医务护理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医疗器械、防治药物、医疗保险、健康保护等产品项目的急需,都产生了新的生产需求和岗位需求。网上招聘、远程培训和网上商务等也展现更大发展的空间。只要各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贯彻再就业政策力度,抓住机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开发新就业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析】 在上海,有1.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成为家庭消毒员;在石家庄,1000多名下岗职工参与城市管理,走上街头“清痰”,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由于非典的影响,人们外出的时间减少了,但在家中上网冲浪的时间却相对较长;聚会的机会少了,但手机短信交流在直线上升。这就给网络、电信的企业带来的新的增长机会。 更为可贵的是,非典,让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原本相对落后的公益事业。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博士所指出的,公益部门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只不过,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公益事业的发展。非典,给我们提了个醒。 【观点】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为弥补损失,抓住新的就业机会,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是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影响以及再就业政策将发挥的效应。二是就业岗位短期内的减少与将来的恢复会不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三是应从公共卫生的代价和整个社会福利收益角度来评估现行劳动用工制度和政策体系。 陈宇(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研究员): 非典有负面影响,但也有正面影响。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信息更加透明,将政府的公信度放在了第一位。二是促使社区保洁、环境保护、卫生护理、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就业能力的扩大。三是促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对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提供了动力和机遇。现在是通过网络化、个性化的职业培训积累人力资本的好机会。现在受到冲击的萧条行业,正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的行业。下一步,这些行业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包括技能素质和卫生知识等。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