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什么样的反弹最可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4日05:36 北京青年报 | |||
在闭门谢客一个多月之后,北京郊区的绝大部分景点重新对游人开放,以此作为标志,北京人的生活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最新的消息显示,不仅大学校园开始有条件地取消封闭,部分中学也将开始恢复上课,中国足协也做出决定,国内的两大联赛从7月初重新开踢。在经历了非典的严重干扰之后,北京人正在找回生活的快乐,而经济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一些开业的饭馆里已经人满为患,很多服务设施在内部装修之后,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顾客的到来。与此同时,外地务工人员大批返回北京。 这样的景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当然得益于非典疫情的初步控制。从每天的疫情报告看,中国内地的新增病例已经多日在零点附近徘徊,全歼非典的时刻已经为之不远。不过,我们也知道,由于人类对非典的了解毕竟还不够完备,非典病毒的流行规律也没有完全摸清,非典特效药更是尚未问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局部和某个阶段出现疫情的有限反弹,是可以理解的。只要防治非典工作不放松,只要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只要政府机构时刻把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放在心上,这样的反弹完全可以扑灭,公众的生活并不会受到太多的困扰。 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另一种反弹也悄悄地出现了,那就是在非典时期遭到媒体“围歼”的各种陋习。疫情猖獗的时候,公众曾经敦促传媒掀起了关于生活陋习的大反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社区环境恶劣、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问题一度有所改变。但是,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非典刚刚从生活中走开,陋习就趁虚而入,一些饭馆在开业之后,又开始向街道上泼洒污水,部分出租车放松了每日消毒,随地吐痰的现象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现,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的情形一如既往……这些陋习的反弹,不仅对彻底消灭非典非常不利,也可能导致其他疫病的传播,它对公共生活的负面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看到这些陋习的“身影”,我们不禁想起了那句老话:“好了伤疤忘了疼。” 陋习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绝不是一场疫病就能够让所有人猛醒的。但是,陋习的反弹如此之快,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消除陋习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种种丑陋现象的抨击还很不够,对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普及还不够广泛;其次,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没有做到坚持不懈,客观上纵容了某些人的恶习;更重要的一点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模式创新不够,老一套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相当一部分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能产生触动。 陋习的反弹告诉我们,革除生活弊端的努力决不能停滞,我们还需要一场深刻的卫生启蒙运动。 本报评论员 蔡方华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