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京医疗队感人故事 好护士为抗非甘愿流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4日08:42 金羊网-新快报 | |||
广东赴京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已经顺利返回。昨天,本报记者与因隔离期未到仍留在北京的医疗队长、珠江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杨振峰(以下简称杨)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没被选中托父母说情 记:医疗队是怎样组建起来的?杨:医疗队队长、秘书是党委选定后任命,当然还征 医疗队共67名人员,其中医生20名、护士40名、检验科技师7名。负责16和17两个病区。两个病区共收治病人80名。 出发前,大家根据广州疫情控制时间猜测可能会持续3个月左右,但没人能准确知道具体时间。 副队长获得了二等奖 记:来自广东的医护人员在小汤山起到了多大作用?会不会更受重视? 杨:广州与北京的医务人员相比有些经验,开始专家组6名成员中两地就占了3名,后来扩大为8名成员时仍占了一半。医疗队两名成员分别是我和副队长、南方医院的郭亚兵副教授。医院领导一直评价广东医疗队在小汤山医疗队中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医疗队还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记:有没有什么建议被医院方面采纳? 杨:最明显的是副队长郭亚兵根据他在南方医院感染科的宝贵经验,在小汤山提出了新的通风和隔离措施并被采用,并因此获得了医院预防院内感染的二等奖和800元奖金。 广州不必建“小汤山” 记:比北京更早出现疫情的广州在此之前是否也应该建一家这样的隔离医院? 杨:非典是一种新的疾病,开始时人们对它认识不多,即便到现在也未彻底了解,广州没建类似医院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广州的疫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控制,说明建不建隔离医院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记:北京的病人、疫情和广州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杨:北京的疫情来得更猛,更快,市民来不及适应,再加上死了一些人,所以恐慌度好像更大。这点在我们刚到北京时就能明显感觉到。路上行人少,公交车里乘客少,很多餐饮店都关门了。现在大致恢复正常了。 “派一个人来都应是我” 记: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作为医生,在出发前你们有没有作过最坏的打算?而且队员中有不少还是在正在军医大念书的孩子? 杨:在还有病人的时候,我们互相都没问过这个问题,这几天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我们在闲聊时才谈及。原来,每一名来小汤山医院的人都会有最坏打算。没到小汤山之前,大家对能否实现零感染并无十足把握。到后发现措施严格装备整齐,心里就有了底。 记:在出发前,你怎么跟家里人说?有没有想到过可能会被感染甚至再也回不来? 杨:那时人们都知道,非典是有史以来医务人员被感染率最高的疾病。我夫人也是医生,是妇产科教授,对于这点更加清楚。说句心里话,我们互相之间没有明说,但心里都明白此去的危险,只是谁也不愿捅开这层纸。送我到机场,她哭了,我不知怎样安慰才好,只是拍了拍她肩膀,分别时用力握了一下她的手。我觉得此时无言可能更好。 我女儿正在东北上大学一年级,她从电话里知道我到北京后非常恐慌。我向她解释:我是一名军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一名呼吸科医生,一名呼吸科正教授,我不来谁来?就是一军大只来一名队员,也应该是我。后来与她约定,每晚10时半她下晚自习后,如有时间我必须给她打电话,或发信息报平安,此约定一直到现在仍在实行。我觉得这也是让她和她的同学了解非典疫情的好机会。 有一次队员轮休看演出,郭达等人表演的短剧《天使仍在人间》是歌颂叶欣护士长的,当演到护士长牺牲后,同事、朋友、病人为了安慰其家人而隐瞒了这件事,但她的家人早已知道只是不想说穿时,台下的人都哭了,我也掉了泪。我想可能是都有联想吧。 记:现在所有的队员都已功成身退。假设有队员因感染而牺牲了,回到广州后,你见到烈士的家长会说些什么话? 杨:我可能会什么都说不出口,但我一定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下班后喝水最痛快 记:说说你们在北京的生活起居吧。 杨:和在广东差别不大,但早餐不敢多喝水或粥,因为工作期间穿着十分严实的隔离衣,上厕所不方便。工作一次出的汗可能比踢一场球还要多,再有就是工作数小时后,会有轻度缺氧表现,如头晕、乏力、疲倦、心跳加速。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痛快地喝水,那是最舒服的事。晚饭前运动一会,是为了保持体质,晚10时半左右睡觉。工作之余不打牌、不下棋、不开全体大会,打饭时也要戴口罩,然后拿回宿舍吃。 谁都没在北京逛过街 记:队员们有没有去过北京市区逛街,他们中有多少是第一次到北京的? 杨:昨天回去的27名队员,在北京连一次街也没逛过。队员大约有70%都没到过北京,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护士们,他们很多人都说在梦里登上了天安门。我们第二批能不能逛一下街也很难说,所以也就不能给大家捎些礼品回去了。在这里我要代表队员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 记:回广州之前,你们是否要进行隔离? 杨:是的,我们6月20日撤离病区,现已隔离。 奖金补贴是按规定发的 记:援京后你们有什么待遇,比如说补贴或奖金? 杨:奖金和补贴是按总部规定发放的。另外,北京市政府发给每人一块抗非典纪念表,一张小汤山首日封、一张北京抗非典证书、一张电信公司给的IP卡,可打100分钟。 记:除了家人外,部队给予你们什么支持? 杨:在出发前一军大给了我们经费,让我们买了洗衣机,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和体力,还买了运动服,文体用具等。 “我们对不起谢护士” 记:在援京的日子里,有没有令你特别感动的事? 杨: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首先是队里有6人因工作需要没有轮休过,可他们没有丝毫怨言,而且是主动要求不休息。这里我要说一下他们的名字,他们是督导员石红梅、医生吴多斌、夏虎、黎建勇、傅强,护士阮宝琴。特别是阮宝琴,新婚蜜月还没度完就主动报名参加医疗队,在我病区工作。当我区接到命令要轮休时,护理部要从我科抽掉一名护士到检验科协助做消毒工作,该同志又主动报名前去,放弃了轮休。 还有就是院里经常发放一些物品,需要搬运,可每次又不忍心打扰大家休息,可队员们总是主动前来搬运。 特别要说一说的就是,护士谢珠蓉到京后发现怀孕了,按照规定,像她这样的特殊情况应该马上安排返回原单位,但她恳求队领导不要告诉总部,她坚决要求与大家坚持到胜利,为此她做了流产。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特别对不起她和她的家人。(晓航/编制)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