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包丽敏
8月18日的鸟巢,刘翔走了,但农民工张艳群和他的3个伙伴来了。他们只是夹杂在人山人海中悄然走进鸟巢,不像前者那样万众瞩目。在与数万名农民工一起搭建起这座奥运标志性建筑后,他们第一次回到这里,坐上看台。
这一天,鸟巢赛场里,除了充溢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之外,还多了一种精神叫做分享。几位“筑巢者”在他们洒下汗水的地方,分享亲临现场的兴奋,分享目睹祖国举办盛会的自豪,当然,也凑巧分享了刘翔退赛带给整个鸟巢的惊愕。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温情故事的结尾。故事的开头是在去年8月,广州美术学院一位叫苏坚的教师将画架支到了奥运主场馆的建设工地上,以建设中的鸟巢为背景,找来了工地上来自河北的电工张艳群、黑龙江的保安于庆祝、河北的泥瓦工王社起、河南的泥瓦工贠房只和陕西的建筑工王红涛为模特,在红蓝白条相间、俗称蛇皮袋的“民工布”上画成一幅油画。在他宣布将以拍卖画作所得,资助画中农民工来鸟巢观看奥运比赛之后,一位买家出资3万元,并添了一笔金额为2008元的彩头。几经周折,苏坚用这笔钱帮他们买到门票。接着,在他的行为感召下,又有北京市民愿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好让他们可以用省下来的钱“享受一次坐飞机的感觉”。
除了建筑工王红涛之外,4位农民工如期出现在鸟巢。他们“非常高兴”,虽然从他们的看台上看出去,场地里的人“一个个像蚂蚁一样,根本看不清楚谁是谁”。
在我看来,这是一位艺术教师成功组织的一次圆梦行动,更是超越画作的一次艺术活动。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慈善式地帮助几位弱势者实现梦想,更在于对社会和人心的试探,对实现公平、分享机遇可能性的试探。结果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这样的试探,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在快速富强和向上的过程中,内心已经滋长出对公平的渴望,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种渴望和关爱,必将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而更快地推动社会实现公平、分享成果。
因为有这样的民意作土壤,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家门户网站肯花费许多人力物力、并呼吁众多网友接力式资助,让另一位参与“筑巢”的钢筋工冷保,从青海到鸟巢观看比赛。
有人质疑这是哗众取宠,但有一点不能否认,我们至少已经有“众”可“哗”,有这样一个富于关爱的群体可供“取宠”;也有人指责类似的行为是炒作,但至少有一点必须承认,正如苏坚最开始在脑海深处迸出的念头:“在2008北京奥运会举世欢腾的时分,奥运场馆内外万千绽放的笑脸中,一定不能少了奥运场馆建设者——中国农民工的笑脸。”
在这场来自全球不同肤色人群欢腾的盛会上,在成百上千万的现场观众里,在流光溢彩狂欢的人群中,应该有他们!
让“筑巢者”回归鸟巢,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参与和分享,这难道不是“人文奥运”一个美好而温情的注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