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纬 Sina. Ads.

   首页> 社会经纬> >新闻内容


京城跤王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28日 18:19 北京晚报

    猩红的毡子铺满跤场,三丈高的中幡迎风猎猎,台下
老少看官团团站定,目光所聚,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健步
上台,足蹬跤靴,身穿兜裆绲裤,上身赤膊显出虎背熊腰,
右手提着一件褡裢,寒风中台口一个亮相,人群中齐声喝
彩。其实这并不是哪本武侠书里的场景,而是每年春节文
化庙会上许多北京人目光期盼的一幕———看昔日天桥跤
王宝三的高足马贵宝表演掼跤。

    记者在西四附近的一座3层的简易楼上,见到了北京
市中国式掼跤研究会会长、当今的跤行泰斗马贵宝先生。

    70岁的马贵宝先生体格犹健,至今还能登台跟年轻的
棒小伙子撂上几跤。

    老北京人管摔跤叫做“掼跤”,从事此业的人则称其
为“撂跤”,当年京城的掼跤名家有宝三、沈三和铁三。
据马贵宝回忆,掼跤是当年颇受群众喜爱的运动,大街小
巷不远就有一个跤场,好练此技的干什么的都有,有卖黄
土的、拉排子车的、扛粮食的、开油盐店的,一有闲空儿
就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1946年,17岁的马贵宝正赶上国民党抓兵打内战,他
东躲西藏地跑到菜市上当了个小伙计,上午卖菜,中午到
冰窖口拉冰,下午到天桥摔跤,有时还到粮店去扛粮食,
虽是干重活,可腰上也不知不觉有了劲。经人介绍,他正
式拜在跤王宝三的门下,学习中幡和掼跤。

    谈起当年在天桥卖艺,马贵宝慨叹地说:“旧社会穷
人卖艺就怕下雨,天桥是个风来散、雨来散的露天市场,
赶上连阴天,跤场不能开跤,就更糟心了。回家一抖落米
袋子,连根毛儿都没有。”马先生说当年有不少名人捧他
们的跤场,常光顾跤场的有老舍先生和裘盛戎、谭富英、
尚小云等梨园名家,程砚秋先生也去,不过他只是站在外
围看,看完了就把钱卷成一卷儿,隔着人群扔到场子里。

    抗美援朝的时候,马贵宝跟随师父宝三摔遍了北京的
大小跤场,大至中山公园的音乐堂,小至西单东南角的静
康娱乐场,为的是向志愿军捐飞机捐大炮。此后他多次获
得京城摔跤冠军,还被丰台炮兵营、西交民巷警卫师、国
际政治学院(今警官大学)请去担任教练工作。“文革”
中摔跤队解散,身怀绝技的马贵宝被分配到宣武区一家旅
馆当夜间警卫,在这个岗位上,他曾多次徒手抓贼,还凭
着一身武艺制服了一个持枪潜逃犯,受到宣武公安分局的
表彰。

    后来,马贵宝又成了地坛、龙潭、大观园等文化庙会
上不可或缺的头牌明星和各电影拍摄现场的武术指导,为
弘扬天桥传统文化尽心尽力。马先生平时不动烟酒,每天
早上5点半起床, 提笼遛鸟成了他清晨必修的一课,老来
又与别人合著了《中国跤术》、《末代善扑营》两书。

    马贵宝对于掼跤有着述说不尽的情结:“掼跤习武让
我明白了做人之道,掼跤也让我养大了6个孩子, 所以掼
跤既是我的饭碗也是我的精神寄托。可让我心里不安的是,
掼跤到了今天,真是后继乏人哪,社会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但掼跤这行儿将来总得往下传呀。”

    3月14日上午, 北京市中国式掼跤研究会在京味茶馆
正式成立,马贵宝出山当了第一任会长,他表示,此会将
免费为部队、武警、警察、保安开展义务培训,在发展掼
跤运动研讨掼跤技巧的同时,有了钱还要尽力帮助京城武
术界的贫困子女和孤寡老人。  周家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