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体披露美好莱坞影星赴巴格达和平之旅内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1日07:50 法制日报 | ||
美国著名影星及导演西恩·潘最近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访问了解 有关美国与伊拉克之间“可能引发战争的令人害怕的冲突”。但是,对于这位曾有好莱坞“坏小子”之称的明星的巴格达之旅 ,英美各大媒体却一直低调处理,即便有报道也只是寥寥数语,间杂冷嘲热讽语调于其中。日前,英国《卫报》记者在巴格达 对辛·潘进行了独家专访,并于12月17日首次刊登长文,详尽披露了他此次巴格达之行的前因后果,以及他长期以来反战 的心路历程。 西恩·潘的顾虑 这是伊拉克巴格达一个寒冷冬日的清晨,一群来自美国的和平爱好者正聚集在伊拉克政府阿瓦夫哈水处理厂大门外的 帐篷内,举着黑白标语牌静坐示威。标语牌上画的是一些绝望的伊拉克儿童。那群和平爱好者向《卫报》记者解释说,阿瓦夫 哈水厂是巴格达整座城市的重要卫生设施之一,但是却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被炸毁。他们认为,如果在即将到来的攻伊 战争中该水厂再次被炸毁,那将是无法饶恕的“战争罪行”。 不远处,一群记者和电视台摄制组正在对此进行采访报道,脖子上套着一架照相机的西恩·潘也站在记者中间,看上 去似乎有些心神不安。他不停地抽烟,在水厂门口徘徊。 这时,一示威者递给了他一块牌子,但是,西恩·潘却没有拿,他的解释是,他不愿在记者的摄像机前面摆样子,但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位好莱坞曾经的“坏小子”,似乎还没拿准主意究竟是该做一个到战争地带参观的旅游者还是一个反战明 星? 简·方达的教训 西恩·潘的顾虑并非毫无来由。 在好莱坞,尽管演艺界名人已经掀起了抗议美国威胁对伊拉克动武的热潮———稍早好莱坞一百余位知名演艺人员联 名致函布什总统,要求避免发动攻伊战争。在圣诞节前,还将有更多的好莱坞艺人,将在华盛顿与纽约发起反战示威大游行, 但西恩·潘却是他们中惟一一个敢于真正飞去伊拉克“实地考察”的人。 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西恩·潘说:“我这次访问伊拉克完全是为了以良心为出发点了解整个事件的真相,我 把它视作自己应尽的义务。我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对美伊之间可能引发战争的这场冲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我要亲眼见到巴格 达人民的生存状态。惟有如此我才能看到自己手上是否也沾满了他们的血———还有美国士兵的血。” 西恩·潘这么做无疑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首先,他违背了一项美国法律,该法规定除了记者之外的任何美国公民都不得进入伊拉克境内,违者将罚款至少1万 美金,并有可能坐牢。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今后极有可能成为美国强有力的保守派力量的靶子。比如福克斯新闻就是保守派的 重要喉舌之一。 20世纪90年代,歌手琼·贝兹和比安卡·贾格曾前往波斯尼亚,影星里查·基尔也曾去过马其顿。但他们只是以 “人道主义”的名义去当地进行慈善捐款,因此很少会有谁过问。但是,如果明星是去进行反战活动的话,就不亚于是走进了 一个雷区。 好莱坞从骨子里来说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地方———在好莱坞看来,人道主义无可厚非,可“人道”过了头导致“没有 爱国心”就大有不同了。对于那些胆敢逾越这二者之间鸿沟的人,好莱坞一向是严惩有加的。 影星简·方达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1972年她前往越南进行反战宣传活动,并在越南河内广播电台中发表了 那段令她后来饱受攻击的演讲。演讲中她说,越南人几百年来一直在反抗殖民者的统治,称美国轰炸平民目标只能更加强越南 共产党的凝聚力。她说美国是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并建议尼克松总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越南历史。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方达的这些言辞其实并无任何过分之处,但在彼时彼刻,却一度被许多人视为“叛国行为” 。简·方达后来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为此郑重道歉。 反战主张,明白无遗 正因为如此,在由华盛顿的公共新闻准确性组织,该组织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最新时事的采访管道,以帮助特定主题的 分析报导)安排的为期3天的巴格达之旅中,西恩·潘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言行,非常谨慎地不去批评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政策 。 但是,西恩·潘的反战主张一直以来都表现得明白无遗。 “9·11”事件发生之后,西恩·潘取消了执导一部大片的计划。相反,他拍了一部11分9秒长的短片,作为电 影《11/09/01》的一部分。这部影片总长为135分钟,包括11个短片,分别由来自不同国家的11位导演制作完 成。 西恩·潘的短片说的是“9·11”那天在世贸大楼附近,一位老者拿着死去妻子的衣物独自感伤,无意中却被角落 里拍摄“9·11”灾难现场的摄像机拍下了一切。西恩·潘说,之所以如此设置情节,是想通过一个小人物来表达全人类的 哀伤。尽管《11/09/01》的制片人表示该影片仅仅是对一起悲剧的思考,但还是有人指责影片中含有强烈的反美因素 。 2002年10月,西恩·潘又花了5.6万美元的大价钱在《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他写给布什总统的公开信,指责 布什正试图将伊拉克推向绝路,布什的对伊政策只能带来更多的不幸和战争。他说事实将证明,战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伊 动武只能是“用轰炸报复轰炸、用残杀回应残杀以及用流血对付流血。” 不过,拍一部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的电影、给总统写公开信是一回事,置美国法律和联合国制裁决议于不顾只身飞往伊 拉克并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就是另一回事了。 伊拉克政府“张开双臂”欢迎 伊拉克政府可谓是“张开双臂”对西恩·潘表示欢迎。对于喜欢看美国大片的伊拉克人来说,西恩·潘是众多他们熟 悉并喜爱的好莱坞明星之一。 在伊拉克政府官员的安排下,西恩·潘先参观了一家儿童医院,并和那里的医生交谈了几个小时之久。医生告诉他, 联合国对伊制裁了12年,他们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已经所剩无几;接着他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官员进行了会面,得知由于制 裁已经导致了50万伊拉克儿童死亡。 之后,西恩·潘又参观了几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重建的学校,但也被告知还有更多学校有待援助。当看到许多校 舍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的时候,西恩·潘表示这令他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在海湾战争前光石油收入就有140亿美元的国家。 然后西恩·潘又得到了伊拉克副总理阿季兹的接见。在此期间西恩·潘拿出相机拍了许多以底格里斯河为背景的照片 ,他说要把这些照片带回美国给自己11岁的女儿戴伦看,因为戴伦这几天正在做一个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风貌的作业 。 西恩·潘的自白 一天紧张的访问结束之后,西恩·潘回到了巴格达阿拉什德五星级酒店的套房里。坐在皮椅中的他猛抽雪茄,低头沉 思。他的头发蓬乱不堪,看上去正在为他白天所看到的一切愤怒不已。 作为一个42岁的好莱坞令人尊重的男演员兼导演,《卫报》记者发现西恩·潘竟然有些害羞,而且有时还会词不达 意。西恩·潘说,“美国媒体对于伊拉克铺天盖地的报道并没能让我对伊拉克形成一个准确的印象,相反我在这里却有了切身 体验。”换句话说,他似乎对美国的主流媒体并不是太满意。西恩·潘说最令他恼火的是,今年早些时候在华盛顿地区举行了 一次有2万人参加的反战游行,但是各媒体却没有留出多少版面对此事进行报道。 西恩·潘认为,美国政府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一旦萨达姆真的垮台,如何才能把伊拉克反对部落和各宗教 派别联合起来?而且,在西恩·潘看来,华盛顿方面一直声称掌握“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但却又秘而不宣 ,最近更暗示他本人和“基地”组织有牵连,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西恩·潘激动地说,他觉得美国政府在“9·11”事件 之后一点都没有发生改变。 “牺牲美军士兵或无辜平民的生命来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前所未有的先发制人的攻击行动,这本身就只能是一种暂时 性的解决办法,它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会令整个事件更加复杂。 “我们该扪心自问:‘该那么做吗?’当我们的士兵从战场返回的时候,在世人眼中美国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在 这场由我们的国家所发动的战争结束之后,世人又该如何重新定义‘正义’一词的含义?” 西恩·潘一再强调,他是个爱国者,而非和平主义者。他说,他很清楚自己在巴格达之旅结束后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回国之后我肯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批评,但是我相信同时也会有许多人支持我。战争并非完全不可避免。但如果攻伊 战真的发生———或者针对伊拉克的制裁仍将持续下去,我们的手上将依旧沾满美国人和伊拉克人的血。”(袁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