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揭晓,前厚生(该省类似中国的民政部,但主管医疗卫生等业务)大臣、前邮政大臣小泉纯一郎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半数以上的298票当选为该党第20代总裁。
小泉旋风席卷日本
4月12日自民党正式开始总裁选举活动以来,小泉纯一郎、前首相桥本龙太郎、该党政调会长龟井静香、经济财政大臣麻生太郎等4人展开了激烈角逐。此间舆论最关注桥本与小泉的争夺战。
此次自民党总裁选举是在森喜朗内阁国民支持率一跌再跌,自民党内出于对7月参院选举的危机感,并迫使森喜朗提前下台后而进行的。
24日的投票由自民党的346名国会议员和每县3名代表组成的141个地方选举人投票选举。投票结果小泉获298票,桥本获得155票,麻生获31票。龟井由于在投票前不久宣布退出选举转而支持小泉,使小泉在第一轮投票中就获得了稳定多数票。
在此次选举中,地方选票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民党为改变密室政治的形象,此次决定将各县的地方选票从1张增加到3张,并允许各县提前预选。结果在23日之前举行的47个都道府县的预选中小泉获得41个县的支持,在141张地方选票中获得123张,占据了地方票数的90%。小泉原本受到城市群众和自民党党员的支持,桥本由于是自民党的最大派系,该派主要控制着地方上的组织选票。但预选中许多地方组织冲破约束,将选票投向了小泉,刮起了小泉旋风。
佐贺县是典型的农村选区,也是自民党最巩固的根据地。该县选出的5名众参两院议员都被自民党占有,且5人之中有4人属桥本派,因此,该县被称为桥本派的“金城汤池”,但结果桥本败在了小泉的手下。
福冈县是麻生太郎的老家,麻生为了避免在家门口摔倒,在这里联合桥本派共同对付小泉,但结果小泉的支持者比麻生多203人,令麻生在家门口丢了面子。
政策主张令人向往
小泉在此次竞选中提出的一套清新的政策主张与众不同,令党内外刮目相看。如针对国民对森喜朗政权产生过程中密室政治的批判,小泉提出反对并排除派阀政治,不但自己在竞选时退出了派阀,而且表示如果自己组阁,将广泛吸纳政策一致者的各党派人士入阁,在党内将停止向各派阀分配大臣名单做法。从自民党干部任免到选拔大臣将本着“选才适用”的原则,将启用年轻议员、女性和民间人士入阁,而且为了政策稳定,将坚持阁僚一任到底,避免轮流坐庄。
关于首相的产生方式,针对国民对密室政治的批判,小泉提出改变现在的由国会选举首相,实行首相全国公选。23日,他提出在执政后将此作为紧迫政治课题加以研究落实。
在经济政策上,其他3位候选人都把稳定经济、刺激经济景气回升作为主要课题,而小泉则提出从财政结构改革做起。他提出,没有结构改革,难以取得景气恢复,他甚至提出不惜数年内日本景气下降,也要下决心重建日本财政体制。为此,他提出组建一个学者、专家和政治家参与的“国家结构战略本部”,在7月参院选举之前制定出有关方案。在经济上最终培养出重视竞争的新环境。
关于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金融界不良债权问题,小泉提出动用国家财政向这些金融机构输血,争取2~3年内彻底解决困扰经济发展的不良债权问题。
早在1995年和1998年的两次总裁选举中,小泉就提出了邮政三事业(邮政、邮储、简易保险)民营化的主张。记者到书店检索,发现小泉自撰或合著的4部著作都是关于邮政民营化问题。此次竞选中,小泉再次扛起了邮政民营化大旗,以前曲高和寡的政策主张如今似乎也得到了国民的支持和理解。
在外交政策方面,小泉发言不多。迄今他很少提及日美军事同盟,只说“日美友好关系”。此次他出马竞选总裁之际,美国驻日使馆赶紧讨教“日美友好关系与日美同盟有何区别?”。以前他曾经指出在现行宪法范围内,日美不能对美行驶集体自卫权,但是在两天前的电视演说中他又说“日美同盟是日本国家的利益,即使改变对宪法的解释也能得到国民的理解,这一时刻会来的”。在对邻国关系上,小泉的智囊人物提出小泉重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将采取“就事论事”的方针。
在小泉当选自民党总裁后,他将首先确定自民党的领导班子人选,着手与联合政权中的公明党、保守党进行政策协商。
屡败屡战话小泉
小泉出生于1942年,现年59岁。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1972年开始已经连续10次当选国会众议员。曾任日本大藏省政务次官、厚生大臣、邮政大臣。
小泉纯一郎的祖父、父亲都曾是众议员,小泉是日本政坛的第3代国会议员,为自民党原三冢派的第3号实力人物,跨派系政策集团“新世纪集团”首领。其祖父小泉又次郎曾任战前的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递信大臣。其父亲小泉纯也曾任战后池田内阁的防卫厅长官。1969年小泉在伦敦大学留学期间,父亲病故,紧急回国参加竞选。在自民党内被称为行动派议员,其座右铭是“无信不立”。虽然1995年、1998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失败,但是在近几年的国民舆论调查中,小泉呼声一直很高。小泉从政后,因继承其父辈强有力的后援团体、巩固的选举地盘及稳定的政治资金收入,被日本舆论界称为实力人物。小泉纯一郎爱好读书、欣赏音乐、会讲英语。(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