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同样让我们记住——献给抗击非典的幕后英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7日09:1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编者按: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前沿。 当SARS袭来之时,人们无处躲避。退缩或迎击,你可以有所选择。但他们,已经选择了义无反顾———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成了最可爱的人。 同样有一些人我们不该忘记,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在救治SARS病人的一线,但也工作在可能碰到SARS的危险岗位。SARS的阴影,也会在他们的天空掠过。为此,我们编发了一组有关他们的人物报道。让我们记住同样坚守在抗击非典前线的幕后英雄。 “我在医院里干着把关的活” 48岁的宋振平,是北京市地坛医院的一名普通消毒员。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她不用护理SARS病人,因此她工作中的危险性与天天接触病人的医生和护士相比,要低一些。 在传染病医院,对于物品和空间的区分是非常严格的。物品分为清洁物、污染物和半污染物;空间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SARS病房就是污染区,其中的物品就是污染物。 宋振平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给地坛医院第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准备消过毒的物品、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以及回收消毒可再次使用的口罩和眼罩等等工作。“我干的都是些零碎的杂事,但却是把关的活。”宋振平说。 每天早晨7点半,宋振平就必须早早来到工作岗位———病区的内走廊,赶在医护人员交接班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把医护人员白天要穿戴的工作服、防护服、手套、帽子、眼罩、鞋套等一套一套地放好,方便大家取用。 然后,宋振平就开始收拾前一天夜班医护人员使用过的可回收口罩,把它们放入洗衣机中清洗。接着她要按照比例兑好一盆消毒水,给13个SARS病房和医护人员休息室、办公室门前的脚垫喷洒消毒水。 喷完以后,她把夜班使用过的在消毒液中浸泡了一夜的眼罩捞出来,换上一桶新的消毒液,再用清水冲洗眼罩并擦干。 干完这些活,护士们就该交接班了。趁着交班楼道中没人,宋振平赶快用消毒液给楼道做空气消毒。 接着,宋振平就要做一天当中跟SARS最近距离的工作,到病房中消毒。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眼罩等等,拿着消毒毛巾进入非典病房,给病人擦桌子、换氧气管、换氧气面罩…… 做完这些工作,已经是早晨九点。 走出病房,她就把早晨交接班换下的防护服、口罩、帽子等收拾起来,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进行分类,再交给相应的工作人员处理。 然后,宋振平再次给走廊消毒,并且还要按顺序给每个病房和医护人员办公室、休息室、洗漱间、厕所做空气消毒。 消完毒,宋振平换下防护服,然后推着紫外线灯,来到医护人员吃饭的房间开始消毒工作,一般需要照射30分钟。照完之后,还要擦洗桌子、椅子。 这时候,医生已经做完一天中的第一次检查走出病房,她又要回到内走廊,收拾口罩、眼罩。 到了每天11点,清洁区送东西的铃声就开始不断响起。因为医院中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分开,两端的人员不能随便走动,于是在内走廊里的宋振平又开始充当传递员。负责把从清洁区送来的药品、食品等,传递到病房中。每次有铃声响起,她都要迅速到达清洁区和污染区的连通处取回物品,包括整箱整箱的葡萄糖针水等。 11点半,是病人和医护人员吃午饭的时间。这个时候往往是出入病房和内走廊人比较多的时候。 宋振平把饭分好后,自己不能先吃,她要在内走廊中,监督医护人员脱下脚套、隔离衣、口罩、眼罩等,并放在相应位置,然后给每个人逐个消毒。 中午吃完饭,宋振平又穿起防护服开始重复早晨的工作———洗口罩、眼罩、消毒走廊和病房、传递清洁区送来的东西…… 下午4点,把第二天要用的物品领齐后,宋振平就下班了。下班后的她总是觉得很累,脚掌和腿疼得厉害,每天回到住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揉腿。 “那架势跟打仗一样” 张琰是2505次从北京西开往十堰列车的列车长。从重疫区开出的列车,防治非典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2505次列车上配有7套隔离服、7个眼罩、几十个温度计、手套以及消毒水等,以备不时之需。为了控制列车这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车上还配备了红外线测温仪,监测车上乘客的体温。 列车上还有健康登记表,每节车厢的乘客都要填写姓名、性别、联系电话、来去地点等;列车中途靠站,新上车的乘客不能立即进入车厢,必须在车厢两头的风档处填写健康登记表。单是这一项工作,就使得列车上的工作变得繁忙异常。 在北京西—十堰这条线上,沿途大一些的车站如保定、石家庄、郑州、南阳等站,都是非典留治检验车站,简称非典留验站,专为列车上出现类似非典症状的乘客而设。 张琰不讳饰心中最初的恐惧:“刚开始那一阵,从北京上车的乘客清一色都戴着口罩,看着就挺害怕的。后来看习惯了,才没那么害怕了。” 胆子虽然大了些,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不期而至。 5月5日,正是张琰当班。2505次列车满员,有些车厢甚至超员。在进行例行的健康登记时,16号车厢有一名乘客反映有些感冒,要求给感冒药。张琰立刻按照规定对这名身体不适的乘客量体温,结果为38.5摄氏度。她立即向随车医生、列车“防非”处理小组组长报告了这一情况。随车医生穿好隔离服、戴好眼罩,全副武装地对这名乘客进行了测量,结果其体温为38.8摄氏度。列车立即行动起来———腾空乘务员室作为这名乘客暂时的隔离区,同时做好其他乘客的安抚工作,请他们不要再到其它车厢走动。 列车当时在河北高碑店,这里并不是留验站,张琰他们只好向前方的保定留验站求助。与此同时,她与列车上的乘务员一道,做好16号车厢其他乘客在何处下车的登记工作。统计完后,列车立即发电报告知沿途各站,有多少疑与非典接触的乘客须被隔离,请对方做好接治工作。 做完这项工作后,列车每停靠一站就会有医护人员在车下全副武装严阵以待。“那架势就真跟打仗一样。”张琰说。 16号车厢沿途不准再上乘客;而车厢里的乘客,一站一站地被接空了。第二天,张琰给收治这名可疑乘客的保定铁路医院打电话,得知这位乘客肺部没有出现阴影,张琰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又过了两天后,张琰被告知那名乘客并不是非典患者,沿途被隔离的2505次乘客也都回到家中,她一直提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虚惊一场使张琰他们加强了列车的消毒防范工作。他们知道,北京是重疫区,而列车是地区间最大的传播源,任何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同样知道,一次的幸运不等于警报的解除,他们随时准备着“战情”出现。 “这是全民动员的工作” 邵静芝是湖北省荆门市冷水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站长。她没想到,突如其来的非典战役会把她也卷了进去。 湖北省并不是非典的“重灾区”,但这不等于这项工作没受到重视。相反地,防治非典的工作甚至作到了偏远农村的每户农家。 邵静芝做的正是这项工作———她要负责冷水镇下属3个村的非典联查联测工作,即对3个村里从全国各地回来的村民进行12天的监测,确保防治非典的工作没有一个死角。 这其实不是邵静芝的本职工作,她是从计生站被临时抽调去做这项工作的。 基层资金短缺,邵静芝接手这项配合性的工作后有了难处———不像是一线的卫生部门有直接的拨款补助,连像过氧乙酸、体温计之类的东西都得自己解决。但她还是一一想了办法:“这是全民动员的工作,谁能在这上面打马虎眼?” 邵静芝认为自己的工作很简单,就是上下午为3个村里从外地回来的人各量一次体温,发现异常的就及时报告。 但就是这样一项工作她也常常要从清晨忙到傍晚,地处山区,村落稀稀疏疏,村里的人家更是零零散散。当地有一座山叫北山,邵静芝每天就要翻越这座山开展她的监测工作。路太远,邵静芝经常乘坐当地一种叫“摩的”的交通工具。 别看只有3个村,外出务工的多,从北京、广州、内蒙古回来的都有。这些地方非典闹得厉害,邵静芝每次给人量体温时都戴上帽子、口罩和手套。 每个村都设有一个简陋的监测站,邵静芝就在这里开展她的工作。多数从外地回来的人都很理解,也都配合她的工作。但也有少数认为自己没问题、不肯配合的,邵静芝就得说服他们测量体温。 在做监测工作时,邵静芝有时还得充当临时宣传员的角色———把她所知道的有关非典的知识向村民们宣讲,教他们注意卫生,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有时她也把自己带去的消毒液为一些村民家里消毒。 有些村民视非典如虎,只要见到从外地回来的人就绕得远远的,邵静芝还得替这些人打开“心结”,告诉他们非典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有自信,相信科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