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SARS时期 考问防护用品生产困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2日18:14 南京《周末》 | ||||
本报记者赵磊 5月5日清晨,无锡市医用仪表厂的职工上班后发现,厂里给每人发了一小袋奶粉。大家从发奶粉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是厂里觉得大家最近加班很辛苦,给大家补充营养的。 接下来的每个早上,都有一小袋奶粉准时送到每个职工手中。5月16日下午,提出给职 体温计: 卖得越多越亏 自从非典疫情4月下旬蔓延至全国后,无锡市医用仪表厂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打来的电话大多数是要求提供体温计的。这些电话有的来自各地的非典办,有的则是销售商。在这期间,厂里又接到了通知:从4月30日开始,每天要为本市和江苏省内其他城市提供3.5万支体温计。 无锡市医用仪表厂共有500多名职工,体温计生产线上的职工约有200人。该厂的生产能力是一天5万支温度计,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李重九说,体温计和口罩等产品的生产不同于其他一些商品生产,培训一名熟练工至少也要两个月。因此,即便新招工人也赶不上现在这个趟,重担只能由现有的体温计生产线上的工人承担。 加班成了提高产量的惟一选择。每名工人每天少则加班2小时,多的则达到了4小时。为了给工人增加营养,李重九和厂里其他领导商量后,决定让大家每天早上干活前先喝上一杯牛奶。为了一视同仁,厂里还决定让所有职工都享受这一福利。 这还不是厂里面临的最大困难,更难的是原料的获取。李焦虑地说:“外面原料的价格在呼呼地涨,现在水银的行情是——每吨价格达到了8万元。”而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水银的价格还只是每吨5.5万元。无锡市医用仪表厂上个月20号以每吨7.5万元的价格进了3吨水银,至今李还有点后悔当初没多进点。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现在一个月就要用去1吨多的水银。下面怎么办,李心里没底。 不过,李认为水银涨价不完全是因为非典。他说,由于国内大的汞矿已经基本开采得差不多了,剩下一些小汞矿产量加起来也相当有限。又因为涉及环保,国家对水银的进口控制很严。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SARS来临才造成了水银价格的一路飙升。 李告诉本报记者,以前体温计并不好卖,厂里卖给销售商的价格一支只有1.2元。现在,无锡市医用仪表厂的出厂价涨到了每支1.94元,但也在物价部门规定的范围之内。李无奈地说:“外面只看到体温计好卖,其实我们根本赚不了钱。”他坦言,每支体温计增加的0.74元根本抵冲不了生产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体温计生产线上工人的加班费(李说,尽管现在未细算,但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三四百元);每个月发放的奶粉开销近2万元;超出原计划进高价水银带来的额外支出。 “朋友在电话里都和我说,‘你们厂这下子发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苦衷呢?”不过,李也表示,非典时期,国家调控防治非典医药用品的价格,大家对此都能理解。“在国家利益面前,企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是完全应该的。” 口罩:从不起眼到“吃独食” 这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口罩生产厂家。 4月26日,浙江省仙居县卫生用品厂厂长韩国良接到了浙江省非典防治药品生产、储备和供应协调小组发出的第一号统一调配令。一号令要求仙居县卫生用品厂每天提供1万只12层的口罩。至今,韩和本报记者说起这件事时,语气中依然流露出一丝得意:“虽说是巧合,但能为政府提供帮助,全厂职工都很高兴。” 仙居县卫生用品厂是浙江省的一家只有100多万元注册资金、100多名工人的小厂。该厂的主要产品是脱脂纱布、脱脂棉、医用绷带等卫生敷料。由于该厂是浙江省医药系统定点生产卫生敷料的专业生产厂家,因此在非典来临时成为了5家指定口罩生产企业之一。但口罩其实只是该厂很不起眼的一个产品,“以前一年的产量也就1万多只”。 在仙居县卫生用品厂接到一号令的同一天,浙江省物价局宣布对防治“非典”所需的口罩、消毒液及口腔体温计实行价格干预。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求每只口罩的出厂价不得超过2.5元,韩不由得有些忧虑。 韩的忧虑倒不是因为医用纱布的价格,因为厂里自己就可以生产这种纱布,他忧虑的是棉花的价格和一些其他因素。 今年春节以后,国内棉花销售价格持续上涨,现在的价格比以前增长了约3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分析认为,这是由国内外棉花资源供应趋紧、部分企业惜售炒作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据韩国良介绍,棉花价格的上升造成前一阵子每米纱布价格高达2.5元,医用纱布最高时达到了4.0元一米。而以前每米纱布的价格仅为1元钱左右,医用纱布的价格为1.3元左右。 每米医用纱布只能做两个半12层的口罩,韩国良更忧虑的是口罩的生产占用了其他产品的原料。“现在口罩几乎就在吃独食,医用绷带等其他生产线所需医用纱布根本没法保证”。因为该厂不仅仅是承担着省里要求的每天1万只的任务,市里、县里都给厂里下达了任务。“县里要的5万只才给了一半”,韩说浙江省刚发现非典的那几天,有关部门每天都派人在厂里“盯”着,刚生产出一批口罩,就马上被运走了。 为了加快口罩的生产速度,仙居县卫生用品厂其他生产线上的许多工人都被调去生产口罩,这又直接影响到厂里向客户保证的其他产品提货时间。为了完成任务,韩还婉拒了一些老客户要求提供口罩的要求。“得罪了不少老客户,但现在也没办法,以后再想法弥补吧。”韩的语气很是无奈。 企业:期待国家财政“输血”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浙江省经贸委医药化工处一位负责人表示,国家也注意到了由于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问题,非典过去后,国家财政肯定会对有关企业的损失进行补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也曾明确表示,确因原材料涨价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可以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合理疏导价格,或由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 浙江省一家体温计生产厂家的老板却不是十分看好这种补偿。他认为,企业的损失根本无法算清,因为有许多是间接损失。 而看起来离补偿还有一段时间,韩国良认为,现在对他们来说,政府采取措施平抑原料价格才是最重要的,像他们这种小厂已经有些吃不消了。 听了韩国良的话,人们不由有些担心:厂家会不会因为吃不消而放松对质量的要求,以此来降低成本?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仙居县卫生用品厂2001年就曾因生产的脱脂棉和脱脂纱布质量较差而被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曝光。 对此质疑,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位不愿具名人士表示,防治非典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他们一直在加强质量监督,各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每天都会到企业检查。这一点在韩国良那里得到了佐证。他说,厂里每天都要接待几批检查人员,包括质量、工商、药监等部门。 尽管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韩国良的话令人满意,但人们更愿意看到从源头解决问题:降低棉花、水银等原材料的价格。因为确实有企业会因为不堪重负而铤而走险。降低原料价格的意义在于,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减轻企业负担。 这一重担落到了刚刚挂牌的国家发改委肩上。 发改委:“应急条例”趁势而至 5月3日,国家发改委还未挂牌就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在必要时对生产口罩用的棉纱、卫生纱布,生产过氧乙酸等消毒液用的化工原料价格实行临时性干预措施。《通知》规定,各地可依法对有关原材料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利润率、差价率控制,或提价申报、调价备案制度。但人们注意到,该《通知》中所规定的原材料并非棉花、水银等源头原料。 显然,发改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5月8日,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负责人说,针对国内棉花价格上升过快的情况,国家已加强了对棉花市场调控,增加抛售储备棉,要求棉花企业限期归还农发行贷款,打击囤积和炒作,以保证棉花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该负责人还强调,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2003年全球棉花产量将增长10%左右,由于棉价上涨,我国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也将有较大幅度增加,预计今年我国棉花产量为600万吨左右。最后该负责人预测,今后几个月,我国棉花市场价格将稳中有降。 这是国家发改委调控防治非典原料市场的第一个动作。一个星期后,韩国良在电话里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医用纱布的价格是每米1.7元。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