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抗非升华城市精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3日03:09 解放日报 | ||||
人间四月,一场灾难突如其来。人们遭遇着种种磨难,城市经受着洗礼考验。 危难当前,民气民心集聚,人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城市精神充分凸现。 危难中,真爱涌动 “非典”来了,扰乱了生活的平静。抗击中,真情关爱喷薄而出。 卫校学生聂晓岚给本报写来她“心灵深处的震撼”。这位曾经痴迷于一些明星的刻意冷酷、只有看到偶像时才会激动得落泪的女孩子,目睹了白衣战士的非凡英勇,突然发现“有些更为可贵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泪水一次次流下,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诧,原来自己并不冷漠。由此获得的真切感受,足以使她受益终生。 彭浦初级中学的朱爱花老师,周围邻居大多是“上班族”,平时很少串门来往。可当一位做护士的邻居无暇照顾孩子时,急忙赶去的朱老师惊讶地看到,小小的客厅里,竟然早已站满一屋子的邻居,这个说:“到我家来吃饭!”那个讲:“衣服我给你洗!”谁说上海人人情淡薄?关键时刻见真情! 疫情当前,人是脆弱的,生命亦在呼吸之间,可下岗女工毕翠丽毅然决然,在热线电话那一头语气坚定:“我愿意到最危险的地方做护工,一分钱都不要!”理由很单纯,只因电视新闻里闪过的那一幕,一位护士吃力地搬运着氧气瓶。 “非典”磨砺出了真爱。前线,医务人员冲锋陷阵,没有瞻前顾后,只有舍生忘死;后方,人们把对白衣战士的礼赞化为了心意一片———不管是相识还是不相识,无数饱含深情的手机短信一齐发给最可爱的人!守在隔离门外伫立良久,只为捧上一束康乃馨!晨曦中,总有人早早地在慈善基金会等候:退休大妈用马甲袋装来了1万元,钞票里夹杂着5元、10元,深深的褶皱还来不及舒展;双目失明的下岗工人一路摸索着送来了情谊。伸援手,许许多多企业更是慷慨捐钱捐物…… 真情关爱,温暖着非常时期的上海。 危难中,责任闪耀 在生活的常态中,人们往往会更多眷顾自身的利益,而责任则是相对抽象的一个概念。 “非典”突至,引发社会公共危机。应对中,社会责任熠熠生辉。 “新上海人”蔡先生的父亲不幸过世,按照家乡习俗,亲友都要前来参加大殓,这势必造成一大批人异地流动。非常时刻,蔡先生深明大义,一一劝阻外地亲友来沪。 工程师文山从非典病例发生地出差回来,主动提出在家自我隔离两周。有朋友提出“五一”休假来看看他,为了对他人负责,他婉言谢绝,并建议组织一次有声有色的“网上聚会” 。不寻常中,寻常百姓的责任意识被大大激发。本报防治“非典”热线推出后,每天都有许多读者争相来电。有的询问出差回来的亲人如何在家隔离,以免危及邻里。有的建议一旦出现“非典”特征,最好拨打120,避免感染更多人。有的提醒市民留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车号,以防有险情时找人不便。 有的反映“空调车不通风”、“裸装食品不卫生”、“社区健身器材没消毒”……责任,此时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渗透在了生活细微处,依附在每一次身体力行中。“责任”的内涵竟被诠释得如此深远。 以往,上海人曾给人“自顾自”的印象。可危难当头,戴着口罩的上海人没有独善其身,而是以主人翁的意识,自觉融入社会,以特有的严谨和认真,承担起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 危难中,法治彰显 有多少次,人们对那些漠视法律规定,毫无约束我行我素的现象大声疾呼,法治之路任重道远。 “非典”临城,政府启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较量中,法治意识蓬勃而起。 从市人大常委会修改市容管理条例,把随地吐痰、便溺等罚款上限大幅提高,到通过《关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的决定》,仅仅相隔20天时间。期间,市政府还发布了防治“非典”第二个通告。这些体现公共意志的规范顺乎民意,得到了市民衷心拥护。 更可喜的是,依法治市和公民法律意识形成了良性互动。新市容管理条例刚出台,19个市级文明小区的居民就联合发起倡议,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全力阻击“非典”。如今在街上,只要有人清清喉咙,立即会引来十几双眼睛的注目。对于观察隔离,上海人更是照章办事,半点不含糊。需在家“观察”的居民,接到通知二话不说就往回赶;已在校“隔离”的女生,反过来告慰忧心如焚的母亲;进出上海,测量体温,健康登记,甚至要触及到自己的隐私,但是人们毫无怨言,因为“遵守规定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法治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市民法治意识的彰显,使依法治市的水准得到了提升。 “非典”终将过去。 辩证地看,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的历史。 “非典”时期,1600万上海人民与政府共担当,与社会共进退。 “非典”激发的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必将在推进上海的新一轮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黄海华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