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昨天上午11点50分,对于国人而言,这是最热的冷门,这也是最冷的热点。从雅典的惊喜到北京的惊愕,即便你的想像力再丰富,也绝不会想到刘翔会以这样的方式无奈地离开他梦想了多年的北京奥运赛场。我们想像过刘翔可能会赢,那样亿万中国人又有了一次可以淋漓尽至宣泄喜悦的理由;我们想像过刘翔可能会输,残酷的竞技场上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唯一想像不到的是,战斗还没正式打响,刘翔却因伤退出比赛。
震惊,遗憾,失落,惋惜,悲伤,疑惑———网络第一时间将刘翔退赛后各色人等的表情一一呈现,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奥运场上运动明星由于伤病问题退出比赛根本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就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欧洲女子百米栏王、瑞典跨栏名将苏珊娜·卡鲁尔宣布因伤退出田径比赛;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全能冠军保罗·哈姆因伤退出美国体操奥运阵容,无缘参加北京奥运会;前世界排名第三的伊万·柳比西奇因伤宣布告别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与刘翔同为110米栏的名将特拉梅尔同样因为受伤退出比赛……
可刘翔的退赛却显得格外不同,连法国媒体都用“北京‘鸟巢’上空上演了一幕真正让人痛心的晴天霹雳”来表示对刘翔退赛的惋惜。对于外国观众而言,刘翔退赛仅仅意味着他们无缘目睹刘翔与罗伯斯巅峰对决带来的刺激,而对于国人而言,这可并不是仅仅缺少了一场精彩赛事那么简单。
从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后,刘翔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了,他已经被神话成了中国速度的象征,神话成黑头发黄皮肤的象征。当大量的非体育因素把刘翔捆绑起来时,“爱国就要爱刘翔”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恭维和赞许,刘翔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当刘翔在天安门广场从胡锦涛手里接过第一棒火炬时,这种象征更是被无限放大。不仅如此,刘翔还被商业化为广告商的招财童子,从伊利到可口可乐、从奥康到凯迪拉克,从杉杉到耐克,数十个知名品牌都与刘翔发生了关系。政治的象征意义与商业的代言价值,刘翔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神话。
只是不知道,北京奥运会前,很多次站在大大小小体育的、非体育的领奖台上那个张扬、自信、阳光的刘翔,他是否能体味国人对“金牌可以强国”以及金牌追求理念的难以名状的复杂微妙情感?他是否会想到有那么一天他将背负起13亿国人渴望他“家门口夺金”的期望?他是否能想到这期望有可能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赛前我们把期待和担心、宽容和溢美全部送给了刘翔,可刘翔和他的教练依然表示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昨天刘翔退出比赛,伤的究竟是脚跟还是心灵,不可知也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伤病无法让刘翔以正常的状态完成比赛。伤病跟刘翔开了一个玩笑,跟渴望胜利的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失望、落寞之后,冷静而理性地看待这一切我们发现,让运动员本身承载了不属于体育的东西,过度美化甚至神话运动员,结果总会事与愿违,最后尴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体育英雄而不是脱离人性的体育偶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牌强国而是体育强国,我们需要健康的冠军而非自我摧残的冠军。而事实上,我们的奥运冠军们哪个不是背负着中国式压力走向奥运赛场的?
刘翔退赛,神话破产,相信国人基本的宽容和理解还是有的,可是在宽容和理解背后却隐隐地透出一股悲情。很多人开始流泪,他的父亲,他的教练,看台上的翔迷们,跟队的记者,还有电视里都流淌着悲伤的音乐,如果有足够的想像力,你甚至都可以想像到那些广告商们的悲戚。
悲情也算是情绪的宣泄,可这带有悲情色彩的理解和宽容并不是对刘翔最好的支持,这悲情中依旧没能还原刘翔的运动员本质身份。理性品味作为冠军的刘翔和作为背影的刘翔,对你我来说其实并没什么不同。刘翔说过跨栏不是他生活的全部,那请让我们放过刘翔,不必过度渲染,更不必过度悲伤。静静地理解,默默地宽容,这才是对刘翔最好的支持。昨天,习近平在给刘翔的慰问电中说“从容面对这个遗憾,这也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的确,一个大国国民除了应该学会呐喊“加油中国”外,也应该学会呐喊“减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