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前沿追踪:陷入巴格达新闻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1日06:10 外滩画报 | ||
伊拉克战争没有打响,在伊拉克的150多名各国记者已悄悄地开始拼搏 除了展示武器报告、闯总统府,早在上月18日,迎接布利克斯带队的核查小组重返伊拉克时,新闻战的味道就很浓了。 为了不在这场战争中丢分,我在那天拂晓前就爬起来,匆忙驱车赶往郊外的萨达姆机 没办法,只好悻悻然回到巴格达市内的新闻中心,希望能了解到更多确切的消息,却发现这里已然改变了模样。 布利克斯即将到来的消息把大批的各国记者从地下“呼唤”出来,新闻中心往日的清闲气氛已然一扫而光。屋顶上,各种款式的卫星天线层峦叠嶂,不同肤色的男女电视主持人,在非常有限的拍摄角度内,对着镜头摩拳擦掌;房间里,身上挂满各种装备的记者们,进进出出,行色匆匆,官方布告栏里公布的每一条信息都牵动着大家紧张的神经。 躁动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中午,并且转移到了巴格达萨达姆机场的一个早已闲置多年的候机大厅,据说,这里将是布利克斯抵达的唯一通道。在大厅内的问讯处,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大大小小的摄像机,早早地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个即将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地方,各国的记者一改平日的礼貌,竟然为了几公分的位置,摩擦不断。 新闻大战就这样打响了。在各个主要的拍摄角度,各路媒体都在排兵布阵,竞争是白热化的。我们这些中国记者,虽然是为数很少的黄皮肤的记者,但是装备差,人员少,不过,“小米加步枪”也要打硬仗,这是我们一贯的传统。况且,在守望和平的方面,我们中国一向客观公正,使我们绝对有资格站在任何显眼的位置上。 记者本人在大厅外的停机坪旁边,抢占了一个非常好的拍摄角度,然后“得意洋洋”地掏出一台绝对非专业的“傻瓜”数码相机,在周围“大炮”林立的惊诧和近乎嘲讽的目光中,面对骄阳,挺直腰杆——“面包会有的”,中国记者有朝一日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回敬你们,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就在记者汗流浃背地站在中东的烈日下干等的时候,候机大厅里也有“故事”发生。部分私下做好“工作”的西方记者,在伊拉克安全官员的默许下,突然直接进入了停机坪,记者从门外随着其他闻风而动的记者冲过来的时候,大门已经关闭了。来不及生气,记者马上又冲回原先的位置,装备少也有长处——可以跑得快,还好,原先的位置并没有丢掉。 就在漫长的“盛装日光浴式”的等待中,记者惊诧地发现,CNN驻巴格达记者站的负责人,一位出生在北非的女士,竟然堂而皇之地拿出海事卫星电话,不顾伊拉克方面严禁在新闻中心以外使用此类设备的禁令,在我们身后的停车场内,席地而坐,侃侃而谈。另外一位女记者则煞有介事地为她拍照。而正是这位CNN的女士,就在不久前,在一条广为流传的新闻中,是早已被伊拉克政府“驱逐出境”了的。不知道她动用了什么手腕,又重新回来了。 核查小组的飞机一降落,我们就开始了“冲锋”。在没完没了的拥挤与推搡中,布利克斯先生和一道前来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终于开始了核查小组先遣队抵达巴格达的首次记者招待会,地点正是候机厅内的问讯处。 一百多名各国记者,三、四十台摄像机和数目相当照相机,全部挤压在1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密密麻麻,人声嘈杂。甚至当巴拉迪已经开口说话的时候,他还被推搡得摇摇晃晃。他的开场白是用阿拉伯语说的,他说,他们此行将开始新的历史一页,伊拉克政府已经许诺同联合国展开全面合作,并希望通过全面客观的武器核查,最终实现避免战争和解除历时12年的对伊封锁。 布利克斯的开场白相对精彩一些,他在巴拉迪讲完之后,伸出了一个手指,提高嗓门,盖住了现场的嘈杂,用英文大声说道,“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给伊拉克一个机会,用和平代替战争。”面对镜头,他镶嵌着老花镜的近视镜后,仿佛闪现出些许对于未来充满自信的目光。布利克斯在各国记者七嘴八舌的提问之下,用英文和法文从容地回答着问题。 在整个发布会上,我都一直保持弓腰半蹲姿势,一边拍照,一边抵抗着来自各个方向的、颜色各异的拉拽衣服的手,一边挣扎着对布利克斯大声喊道:“你认为你们将在巴格达遇到的最困难的情况是什么?” 布利克斯显然也注意到了我这个汗流满面的东方人面孔,弯腰示意我把问题重复一遍,记者于是挺直了一点身体,用快要喊劈了的声音重复了一遍。布利克斯听到后,显然明白了记者所指的是先前的核查组的失败经历。他微笑了一下,大声对记者说:“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这次就是要(同伊拉克方面)建立一个互信的机制。不过,核查则意味着,(我们)能够自由地检查任何地方,会见任何想要会见的人,而不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记者招待会之后,按说新闻战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同行们用的依然是“GO,GO,GO……”等不耐烦的催促声和“准战争用词”。然后在一片哗啦、哗啦拆卸设备的声响里,记者们簇拥着两位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人物,一起离开候机厅。目送他们上车后,转身再冲向各自的汽车,开足马力,紧随不舍。 至于专程负责接待他们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工作负责人艾明先生,却始终被推挤在某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备受冷落。不过,这倒是伊拉克方面在核查问题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写照。 在回程的路上,只见巴格达的生活一切照旧,普通的伊拉克人并没有表现得特别的激动。大街之上,出租车大多是巴西产的老式“帕萨特”,虽然大多车灯破损,油漆斑驳,却仍然冒着滚滚黑烟奔驰在道路上。 偶尔见到一辆陈旧的吉普车,显然出于缺乏配件的原因,于是便很有“个性”地把一个圆形的门把手,堂皇地安装在了车门之上。 不过,除了激动的记者,这里的一切完全笼罩在一种反常的平静之下——对于可能出现的战争,没有丝毫的躁动。也许正如一个当地朋友所说,战争的阴影仿佛不在这里,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对已经出现的和平的希望,也没有特别的激动,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武器核查对于伊拉克是一件有辱国格的事情,但是战争更糟——两害相比取其轻,就让他们来查吧!外滩画报驻巴格达特约记者晨雨/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