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免不了谈起前不久媒体关于他“哭老街”的报道。当记者问及那条他拼死保护的天津估衣老街最终怎么样了时,刚才还乐呵呵的他,表情僵了几秒钟,随后是一声叹息。
他说:“那条古老的估衣街,已被开发商开辟成了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只有一座叫‘谦祥益’的清末老店,费了半天劲才留下来。”
对古民居老建筑一点点消失,冯骥才十分心痛。因此,在本次两会上,他提交了“紧急抢救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提案。
冯骥才透露,配合这份提案,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今年想牵头启动一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程”。
冯骥才说,我们总说自己是文化大国,那么,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哪些内涵?一个民族对此没有把握,就容易出问题。
冯骥才认为,民族文化应该是两部分,一是典籍文化,像李白的诗、《红楼梦》等;另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像面人、剪纸、灯会、婚丧嫁娶等等,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俗”。
他说,近年来,很多人一过春节就感到失落,感到“找不着魂”,中国人竟然不会过自己的节了。可是,西方人那么现代,人家也没觉得自己不会过圣诞节。“这是因为,我们没把民俗看成是一种文化。”
他说,去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国家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快速融入世界。人们心理上自然生发一种想抓住自己的“文化重心”的欲望,于是,找着了两个东西:一是唐装,一是“中国结”。而这两个“文化符号”,恰恰来自海外华人。对民间文化的忽视,让我们临了连应急“文化符号”都不好找了!
在冯骥才的提案中,关于民间文化的思考还不止此。他说,大量民居被破坏了,可我们没觉得那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很多老艺人去世了,我们却不清楚;我们号称有300多种民间戏剧,可实际上很多已形同灭亡。
他认为,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备受外国文化冲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冲击更是必然的、不能选择的。因此,只有强化坚持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尊重感和光荣感。例如,让外国人在7年后的奥运期间看到一个“新北京”,北京肯定要修缮很多地方,但是,北京应该坚守一条原则:不要因为一次运动会,而随便修改自己的古都。本报记者陈娉舒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