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有20多位委员在提案或提交大会的发言中抨击学术腐败。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遏制这种风气?几天来,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治理学术腐败是社会信用建设的一部分,要从源头抓起,从制度建设、评估体系改进抓起。
跑教授、跑博导不利科教兴国
“有人跑官,有人跑教授,有人跑博导……这是科教兴国的一个大障碍。”全国政协常委、民革界张媛贞委员身材高大,嗓门也大,小组会议发言时她这样讲,与记者单个交谈时她仍然这样讲。“前两三年开始,我就在政协会上讲我的这个观点。今年我还要在政协常委会里多讲。”
张媛贞说,学术文明是国家文明素质的一个标志。现在学术领域科学道德败坏的问题显露出来了,不是坏事,是好事。因为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道德败坏,抄袭别人的科研成果,却认为是新形势下的竞争。甚至一些基层领导,为了保护项目,有意无意地与这些人站在一起。标准没有了,道德也就没有了。
评估体系“逼”学者急功近利
民盟界陶建华委员认为,近段时间媒体曝光的学术造假现象,原因之一在于有关部门不切实际的要求,即学术评估标准。比如,要成为一流的大学,有关部门用办学经费、被SCI(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量来衡量。这一指标量化到学校后,学校再层层下达,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还要找科研经费、写文章。不合理的考核指标,逼着教师急功近利,不仅有人剽窃别人学术成果,更有人请海外的朋友写文章,然后在海外发表。
民建界韦云隆委员是汕头大学教授,他在陪几位海外学子应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了解到,一些高校要求与这些学者签订“每一年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20篇,此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的合同。韦云隆计算,这个学者平均每个月必须写出3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才能完成任务。“在这些学校里,‘长江学者’是否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生产论文的机器?这些学者还有没有时间去做研究的基础工作———实验、分析与计算,有没有时间去从事科学研究?”
道德教育与评估体系改革并进
改进党风、改进学风,应涉及各行各业,有问题要严肃处理。张媛贞建议,名牌大学要联合起来,承诺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学校和科研部门联合成立道德委员会,使被侵害者有申诉的地方,使侵害者有所约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学校及科研院所的道德教育,关注学术领域的信用建设,社会舆论在这方面尤为重要。”
现行的学术评估体系也应尽快改革。陶建华建议,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要进行改革,给高校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大学真正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来自西北大学的韦苇委员说,不合理的评估体系无异于“逼良为娼”。河北医科大学教授都本洁委员说,要研究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切实给教师松绑。
在3月8日教育界讨论会上,杨福家院士大声疾呼:对学者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不要逼着教授们出成果、发论文,应付各种考核了!(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本报记者韩建清)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